回首頁

各方推薦

專文推薦──

賴清德|台南市長

小野|知名作家

陳宗彥|台南市民政局長

王鑫基|台南市勞工局長

葉澤山|台南市文化局長

陳修平|台南市教育局長

感動推薦(依姓名筆畫排序)──

宇文正|作家

洪震宇|作家

倫敦男孩|府城飲食生活部落客

魚夫|弘光大學教授

游智維|風尚旅行總經理

葉怡蘭|飲食生活作家.《Yilan美食生活玩家》網站創辦人

謝銘祐|府城流浪漢

韓良憶|作家

推薦序/賴清德

敬重職人的力量

繼《台南的樣子》、《台南過生活》之後,以文化志工為職志的王美霞老師, 用溫潤的筆觸,將再次引領讀者深刻體會,使台南這座城市飽足文化能量與生命的 職人力量。

王美霞老師自教育工作退休後,熱情參與台南的文化活動,並且書寫台南。透 過她的觀察與文字敘述,讓我們看見台南這塊土地上,許多努力的人,他們日日夜 夜,歲歲年年以敬慎的態度勤勉的生活著。這一本書裡,描繪在台南許多小角落默 默耕耘,堅持理念的職人,無論是木作職人、髮藝師、裁縫師、茶人,或是小書店 的老闆,他們都是城市裡的微光,並且認真生活,分享喜悅,讓台南自古以來的價 值與意義得以傳承。

生活與文化是社會的根本,懷抱對老文化的珍惜,職人精神的傳承與發揚,這 個都市才能在「古色依舊在,望向好未來」的薪火相傳中,源源不絕地發展下去。 即使在競爭洪流的衝擊下,無論是國際化、或者是科技無國界的浪潮裏,早一代人 的處世哲學與價值仍然是我們安身立命的精神;長期以來,台南的文化精髓常神隱 在狹小、極有風味的古老巷弄內,但願藉這本書讓讀者發現職人精神的可貴,並且 見證他們勇於承擔、一生一作,朝向陽光邁進的生活態度。

推薦序/小野

回家種樹和曬太陽

最近這些年我常常往台南跑,有時候是因為工作,有時候只是想去曬曬島國南 方的太陽。

我的工作中又以推廣千里步道的概念為多,所以我會常常南下陪著台南的朋 友們沿著嘉南大圳種各式各樣的樹,包括本土的樹種苦楝。台南巿政府也以這樣的 概念以公部門的力量推動從台江內海出發,一路延伸到烏山頭水庫的四十六公里步 道。之後便要形成台南的中央公園綠帶,我每個月都會收到來自台南市政府每個部 門的工作報告。朋友笑說,你怎麼比台南人還關心台南?我回答說,我很樂意參加 重新整理、建設大台南的工作,因為整理大台南就是整理台灣,因為台南正是台灣 歷史的起點,也是千里步道的起點。從起點出發,才不會失去了方向。

過了北迴歸線以南後的太陽就是和以北部的不一樣,同樣的樹不但花開得比北 部早,連枝幹的姿勢都不一樣。就拿小葉欖仁來說吧,台南的小葉欖仁的樹枝都是 呈現勝利的V 字型,因為它們被熱情的陽光召喚著,放是伸出了雙手迎向陽光。北 部的小葉欖仁的枝葉保持著水平,對於陰霾的天氣表達了一種無奈。最近接觸到一 位日本新世代的建築師末光弘和,他認為所有建築物都應該視為大自然循環的一部 分,他就提出太陽是他所有設計的核心思考。他在他的理論中提出:「在地軸傾斜 的地球上,因太陽能而發生的事情,產生能源群落,而導致風或水的對流等各式各 樣的自然循環因此而生。」

人類的文明或文化的發展,總是會順應著他們所在的大自然環境或外來的人為 因素而累積。有一次我去台南參加新書發表會,正好遇了一場大雨。來台南經營書 店的老闆便向我分析台南人的生活習慣,他說因為台南天氣很熱,台南人的生活節 奏比較緩慢,他們並不急切的要趕去那裡湊熱鬧,他們很能在自己的生活圈中尋找 快樂,感受幸福,而所謂的文化底藴便是這樣慢慢形成的,這些深厚的文化底藴不 會輕易被外來的各式潮流沖淡,反而會慢慢影響著附近的城市。這些年有關台南的 小吃、美食或是建築的書越來越多,大家每隔一段時間去台南好好吃遍大街小巷的 風氣也很盛。但是,總覺得還少了些什麼。直到我看見了這本書,王美霞的《南方 六帖》。

這本書便是在「整理」台南最深厚、沉穩的文化底藴,就像是我們一行人花了 九年時間在尋找千里步道時,在台南找到了一切的源頭一樣,令我非常激動。這本 書用了六個章節來描述台南人的文化,每個章節都用了一個字來解釋。於是我們見 到了形容台南文化的六個關鍵字:髮。衣。木。茶。書。樓。她在每個篇章中不止 追尋的是傳統,她花更多篇幅在描述當下的台南,此時此刻的台南,現在進行式的 台南,有那麼多的台南人正在延續著一種光榮的傳統和彌足珍貴的文化,這些文化 沒有因為政權的更迭和強勢文化的入侵而有所改變,反而像海綿一般吸取了各式各 樣外來的文化而豐富、壯大了自身的文化,進而影響著整個台灣。

我在閱讀的過程中,不斷的想到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台北艋舺南方的加蚋仔, 在那些巷巷弄弄中,我嗅到了一種來自南台灣的陽光所藴育出來的文化。許多年之 後,我才恍然大悟,作為一個移民之城的首都台北,在加蚋仔這個地方其實住了非 常多由南部北上討生活的「下港人」,他們的身上散發著來自南方熱情的陽光,他 們的衣著打扮,他們的飲食習慣,他們打造的生活空間,他們經營的各式各樣的小 生意,他們的南部腔閩南語,這些文化深深影響了我這個屬於異鄉人的下一代。我 穿梭在那些巷巷弄弄中,操著在學校學習來的南部腔閩南語,漸漸的融入了同學們 的家庭,那些來自南部的家長們竟然以為我也是來自南部的小孩。

原來如此。我終於明白,像我這樣一個來自異鄉人家庭被稱為外省人的小孩, 為什麼到了台南就像回到了母親溫暖的懷抱。充滿渴望的嗅著母親的髮香,觸摸著 母親的衣角,玩著熟悉的木製桌椅和雕塑,喝著母親為我沖泡的茶水,翻開母親正 在閱讀的書籍,連流忘返在母親生活過的古樓中。這些物件都散發著只有北迴歸線 以南才有的陽光。二十五年前我和一群年輕的朋友拍攝一部長達二百分鐘的紀錄片 《尋找台灣生命力》,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在收集資料和拍攝的過程中只在回溯歷史 時談到了台南,但是沒有深入到現代的台南。這部紀錄片分四次在電視頻道播出後 引起極大的討論,其中有一位重量級的女權鬥士還寫了一篇長文表達了她的觀點, 她用了「近鄉情怯」來作為她的核心看法。她認為我們這群年輕人用了很大的力氣 在尋找台灣的生命力,從歷史、生態、經濟、文化各個面向切入,為什麼總讓人有 一種「近鄉情怯」的疏離和陌生?是因為沒有勇氣承認那是自己的家嗎?

事後想起來,也許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紀錄片中少了台南,這個深深影響台灣 的城市,她的衣,她的髮,她的木,她的茶,她的書,她的樓。二十五年後,我們 長大了,不再近鄕情怯了。我們快樂的走進家裡,大聲的叫了一聲:「媽,我回來 了。」是的,就是這樣的感覺,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家種樹,回家曬太陽。

自序/王美霞

萬般難捨

入冬時,覺非法師來信說:「鐵冬青紅了,在這個季節邀請你來普賢院。」那 是一個晴好的下午,在禮佛的二樓大殿,近覷鐵冬青,高聳入雲的軀幹勁直挺立, 一樹一樹站成綠意,陽光篩過綠葉,紅色的結子特別鮮豔,彷彿粒粒都是晶瑩的熱 血。庭院寂寂,風搖微微,緩步逡巡間,想起「木末芙蓉花,山中發紅萼。澗戶寂 無人,紛紛開且落。」的詩句,覺得世間許多生息,如此美好的存在於安靜一隅, 卻又十分用力地綻放豔豔生命力,一如那鐵冬青的紅與熱力,普賢院紅了的鐵冬青 像我書中所書寫的市井常民,安靜、有力量,令人尊敬。覺非法師說:「栽種好幾 年,這鐵冬青都無聲無息,沒想到一夕結成的果子,如此美好。」

《南方六帖》完稿,我又去了一趟普賢院,那時,只是和師父喝茶,且覺得自適心安。師父知我撰稿是使命感所趨,所以微笑聆聽我談書中人物的因緣相遇,而 且歡喜我寫完這本書、放下這本書。

普賢院,那一方柴扉掩蔽的院落,邀我時時前去,緣於聽了覺非法師的故事。

法師還是俗家時,應是靈慧的女子,彼時,決意要出家了,便回家與母親同住許多時日,然後,靜靜地告別母親。在送別的車站,她無法言明出家的心意,只能在慈母轉身離去時,跪地拜別塵俗因緣,緣於有愛,萬般難捨。火車一路來到高雄,上山跟隨師父後,她到一家不知名的寫真館拍下身著袈裟的留影,照片中的她不再是長髮披肩的容顏。法師後來將這張照片寄回家去。許久之後,母親來尋,慈愛的母親沒有眼淚、沒有責怪,只是不捨師父決意斷髮走入佛門的抉擇,偉大的母親慈心總是成全。

法師時常告訴我:「人生縱有萬般難捨,但因緣如此,就隨緣而去吧。」

書寫「南方六帖」是我文字表述的一個轉折,因為在這本書中,我寫入更多生命中的「不捨」,這些不捨,來自於許多因緣的成就,使得我認識生活的城市裡那 些孜孜矻矻、本分樸素生活的人,在許久的觀察與接觸中,我看見無論是髮作人、 衣作人、木作人、茶作人或是一間小小書店的老闆,他們都以自己生活的哲學,有 一分力、做一分事,而且安然自得,他們是城市裡安安靜靜的力量。因為書寫他們, 讓我在字裡行間也不斷對自己生命回頭,於是,屬於母親的記憶、家族的記憶,以及過往生活中曾經綻放的花朵,竟就一一顯現了。這一本書不僅是寫他人,更是書 寫「我」的故事,文字落筆時我觀看生命的感動,濃濃淡淡裝幀成帖,一帖一帖都 能照見過往生命中令我難忘的身影,尤其是我的母親。

人生萬般難捨,都是拂之不去的因緣,願以此書分享給曾經被愛,或者曾經愛過的,你們、我們。

推薦文

美霞老師以她細膩而充滿感情的文筆,書寫職人精神的可貴,這些在城市裡默默耕耘 的英雄,是勞工精神的典範,值得我們學習,也但願透過閱讀這一本書,找回「行行出狀元」 的尊重與感動。

—王鑫基 (台南市勞工局長)

美霞老師寫出在台南認真生活的人,他們從天光到暗暝,在生活中感動、在現實中努力,並且在溫暖中有情有愛,每個故事都值得一讀再讀。

—陳宗彥 (台南市民政局長)

城市裡認真敬業的職人,展現素樸美好的生活態度,透過美霞老師細膩的書寫,讓這些生活的哲學家成為最好的生命教育。

—陳修平 (台南市教育局長)

織錦作衣裙,佳木磨匠心。
樓裡閱卷品茗,城南舊事酩酊。
古都職人青絲作雪,美霞老師成書六帖。
當文化與認真的生命相遇,便成就了台南最美好的風景。

—葉澤山 (台南市文化局長)